什麼年代了還尬吹女星有少女感

電影快訊 1987℃

一個詞正在變味。

「少女感」。

幾天前,演員殷桃的微博,被頂上熱搜——

從什麼時候開始,女演員的魅力僅限於少女感了?

什麼年代了還尬吹女星有少女感 - 陸劇吧

最後一個表情,意味深長。

啥意思?

大家忍不住聯想。

什麼年代了還尬吹女星有少女感 - 陸劇吧

很難迴避。

就在殷桃發微博的前幾個小時,熱搜榜上還有這麼一條:

什麼年代了還尬吹女星有少女感 - 陸劇吧

是「我不是針對誰」的AOE地圖炮,還是矛頭直向的狙擊diss?

坦白講,Sir一點想吃瓜的興趣都沒有。

只是,聽表妹說起,幾個月前,陳喬恩也發表過類似的觀點:

從什麼時候開始呢?東方女人被看待的只剩下她到底少不少女感這種角度。

俞飛鴻也說過:

亞洲男性過度注重年輕這回事兒。

這麼看起來,「少女感」這樣一個充滿女性質感的辭彙,成為困惑甚至綁架女演員的「紙枷鎖」。

沒有少女感?

就意味著失去了創作的機會,甚至被主流審美欣賞的權利。

然而主流審美對於「少女感」的詮釋是什麼呢。

不誇張地說,打開熱搜,Sir經常懷疑自己是不是「有病」:

臉盲症。

色盲。

粉紅色,粉紅色,還是粉紅色。

當這樣的審美標準與「少女」幾乎划上等號時,總有一批人就像被洗腦:

要想繼續做少女,只能這樣。

於是,當事人或許很享受,但看客很尷尬的新聞出現了。

看標題,感覺在「走進科學」。

49歲的李嘉欣依然有少女感。

50歲的翁虹有少女感。

63歲奶奶輩的趙雅芝還有少女感,是不是就太過分了?

忍不住好奇,點進去,臉盲和色盲發作,要打120。

這是林心如。

這是李嘉欣。

這是趙雅芝。

而Sir的記憶分明是:

看出問題沒有。

完全是審美領域裡一次大清洗的霸權行為。

它消除了每一個人原本生動、有特色的美感。

將這些真正美好的女性,塞進流水線的模套之中,以抹平年齡差距。

少女感。

這條流水線發展得比較「成熟」了,除了五官要長成這樣,妝容要化成這樣,配色要選這樣的。

連人的言行舉止都有套路。

李小璐式的嘟嘟嘴,生怕人看不出唇的「飽滿晶瑩」。

楊冪式的修圖,膚白無血色,美瞳的睫毛根根分明。

……

Sir不是很懂美妝、時尚。

但記憶里的少女感,舉手投足只需要符合一條就能溢滿銀幕,就是「自然」兩字。

以前,有那麼一段時期,拍電影的人沒有意識去修圖,更沒有想到過需要整齊劃一地規定少女感的角色。

所以,我們能看到這些鏡頭:

朱茵在《逃學威龍2》里的回眸。

縴手遮眼,若無其事地回頭,再輕巧地躲開視線後,終於忍不住露出詭計得逞的笑意。

多年以後,她回憶這個鏡頭說,當時眼睛上長了痘,又沒有辦法用化妝技巧掩飾,「怕丑」的她就想到用手遮。

這一遮,少女害羞、好勝的心緒鑄就經典。

張敏在《倚天屠龍記》里的回頭。

有讓男兒都自愧不如的眉宇英氣,這神采飛揚的颯爽為什麼就不可以屬於少女?

張柏芝在《喜劇之王》里。

年僅18歲,卻將柳飄飄身上既清純又性感,既風塵又重情的多面性,展現得淋漓盡致。

這裡的少女感,有慾望的氣息。

兩個時期對比來看就知道。

少女感的本質是不確定。

一個少女是一萬種可能,一千道光,無數條路在她面前鋪開,延伸向未來。

當誰。

把少女感變成了千篇一律的「嫩」。

那TA事實上就抹殺了少女感。

也坐實了自己心態上真正的衰老。

我們對於時下「少女感」的反感。

固然來自於一些女明星的裝傻充愣。

但。

僅僅是她們嗎?

在Sir看來,腐蝕、扭曲「少女感」最嚴重的要害,不在於變老。

而是拒絕成長。

當下,我們在經歷一場對成年的集體拖延症。

打開電視,銀幕上是永遠年輕的少女形象。

△ 《何以笙簫默》楊冪雙馬尾水手服

永遠甜美的校園戀情。

延續著這種「少女感」思維的校園劇,即使拍到了女主角成年。

仍然一派天真,和16歲在上課走神時做的白日夢別無二致。

不過是把場景從教室,換到了辦公室。

人們用不同方式消費著這些影像:

有些人,看著這些像吃了防腐劑的作品,感到一種幻覺。

——我們還年輕,真好。

有些人,挖掘、吐槽著少女的面具下,女星們泄漏出的一絲絲疲倦、老態 ,獲得同情的快感。

——沒有人可以免於老去,真好。

對於這樣一種虛假輕浮的作品,無論是進行欣賞還是吐槽,人們都得以從自己所處的現實中暫時解脫 。

就是在這樣的需求倒逼下,少女感佔領了市場。

它看起來是一種恭維,因為沒有人不希望自己年輕。

但可怕就可怕在,它在看似沒有攻擊性的情況下,腐蝕了多樣性,摧殘了立體化。

只留下無聊虛假的幼嫩圖像。

95後、00後都出道,甚至封后了,85後演到現在也還是「小花」。

這是一場主動與被動交織的,對年齡的指鹿為馬。

我們的銀幕上,少見真實的少女。

而那些「虛假的少女」,也擠佔了真實成年女性、中年女性的生存空間。

最後,是你一定會問的:

面對年齡的累積,如果不以「少女感」遮掩,還有別的出路嗎?

這也開頭熱搜爭議中的問題:

女演員的魅力除了少女感,還剩什麼?

縱觀近年來,我們的銀幕上受歡迎、有魅力的中年女性。

縱然少,但也不可否認她們的存在。

也因為少,所以彌足珍貴。

《我的前半生》里袁泉飾演的唐晶。

Sir覺得最成功的地方就在於,它不僅拍出了中年獨立女性的光鮮和颯爽,更拍出了她們的尷尬與困境。

另一個例子,《如懿傳》里的周迅。

先別急著罵她在前幾集里裝少女。

確實,Sir也覺得前幾集換個年輕女演員演,周迅演著也不為難,觀眾看著也不尷尬。

但周迅的表演,一定要挺到最後幾集,才覺得大好。

因為這個時候,她已經拋掉需要看明麗外型、鬥狠言行的劇情,只需要演一個疲字,就分外動人。

最後一場戲,她倚靠榻上,跟容佩細數死了的故人、敵人。

就好像在說昔日閨蜜,人疲乏到只能,也只敢撿快樂的記憶來念叨。

Sir以為,這很像周迅的某種心境。

演了那麼多情情愛愛、生離死別的角色,再有那種激動興奮的狀態是很難的。

反倒是人生的疲態成為她進入角色,緩緩向觀眾靠近的路徑。

她有一句話Sir印象深刻:

「他們總是告訴女演員,你最好的年紀是20-30歲,其實不是,歲月會增長你的皺紋,但也會加深你的閱歷。」

45歲的周迅,固然回不去再演《大明宮詞》里的「小太平」,可反過來說,19年前的她,更演不了世事洞明、千帆過盡的如懿。

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都不能單獨被抽離出來,被獵奇、被非議。

少女感,或許是一個成熟女演員的某個表演瞬間。

偷個懶,說「這有少女感」,是可以的。

但是,不這麼說,也沒什麼問題。

千萬不要自動跳入「辭彙蒼白」的窠臼里。

這些美好的瞬間,真的也能有其他的表述:

比如:通透、率性、自然、乾脆、靈動、感性等等。

妮可·基德曼飾演的伍爾夫在《時時刻刻》中說的:

要面對人生

要永遠直面人生

你才會知道它真正的含義

然後 不管人生是怎樣的

都要去熱愛它

最後 才能放棄它

一個獨立、強大的現代女性,

曾經擁有過「少女感」這件事,真好。

但是,在某個階段,她毫不猶豫地放棄它,奔向更遼闊、自由的世界。

跟那些深陷粉紅色而越發麵目模糊的人相比,Sir也會由衷地說:

你真好看!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