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多電影節綜述: 多倫多VS威尼斯, 以和為貴

電影快訊 1857℃
多倫多電影節綜述: 多倫多VS威尼斯, 以和為貴 - 陸劇吧

每年9月上旬舉行的多倫多影展是全球水平最高的展覽型影展,很可能沒有之一,它的各方面條件、策展思路、軟硬體設施都讓它成為最具吸引力和競爭力的影展。經過44年的發展,多倫多逐漸成長為北美乃至世界範圍內最具包容性和認可度的影展之一。多倫多的入圍影片數量龐大,20多個影廳從早8點到午夜連續11天連軸放映,沒有不夠全面的多倫多影展,只有不夠勤奮的觀眾。入圍電影囊括了當年歐洲柏林、戛納、威尼斯等各大影展和美國聖丹斯影展的重要作品,在這裡可以把當年最受影展認可的影片一網打盡。這些作品類型豐富,不僅有柏林偏愛的政治題材影片、戛納偏愛的形式和內容極具話題性的影片、威尼斯偏愛的深刻藝術電影,還有普通院線觀眾喜愛的即將衝擊奧斯卡的類型電影,以及中小影展鮮為人知但獨具一格的電影。

多倫多和8月底舉辦的威尼斯影展時間僅相差一周,兩家形成了競爭意味,對於一部熱門影片誰先放誰後放曾經每年都較死勁兒。如今的局勢是兩家多年各自發展後狹路相逢的必然結果,兩家也在積極尋求解決之道,並在當前達到微妙的平衡。

戛納之後,威尼斯的機會和困境

每年奧斯卡結束之後,新一輪影展之旅開啟之時,第一個聲勢浩大的場合是五月的戛納,長期以來戛納的各項活動辦得特別火熱,尤其是電影市場、落地宣傳和各種慶祝活動,就算不是每年都讓人眼前一亮,也起碼比其他影展明顯更勝一籌,並且同一時間段沒有其他影展與其競爭,依靠累積影響力和每年推陳出新的辦展思路,在五月份吸引大量優質電影資源匯聚一堂。這裡可以篩選出第一批當年最好的作品。

但是戛納為了符合法國保守的法律,暫時還沒取消對Netflix電影的禁令,雖然戛納目前僅針對Netflix一家公司不願遵守院線和網路發行相隔3年規定而實施入圍禁令,但是網路平台發行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大趨勢,越來越多的電影人選擇與網路平台合作,戛納繼續裹足不前將會錯失更多優秀電影,拱手把好資源讓給威尼斯。

接下來經過一些中小型影展的中小規模篩選,到了八月是瑞士洛迦諾、義大利威尼斯和美國特柳賴德影展的舉辦時間。洛迦諾威尼斯從小眾藝術電影起家,辦展思路單一,並且電影市場規模小,電影公司和資金體量小,在業界的影響力遠不及戛納。為了提升影響力,威尼斯近幾年頻繁向好萊塢拋出橄欖枝,拿獎電影頻繁出現美國製作,美國電影也樂於在威尼斯拿獎給自己鍍金,其中有不少後續都得到奧斯卡的垂青。

威尼斯是歐洲影展祖師爺,今年已是第76屆,除奧斯卡之外各大影展里威尼斯歲數最大;今年剛到第44屆的多倫多是後起之秀,原先對威尼斯構不成任何威脅,不僅威尼斯,就連其他任何影展、任何影人也沒拿它當回事,隨便它什麼時間舉辦。後來多倫多出息了,辦成了一個越來越具備影響力的影展,這時候威尼斯有點坐不住了:兩家舉辦時間僅相差一周,對於一部熱門影片誰先放誰後放每年都較死勁兒,因為威尼斯這種競賽型影展靠著首映噱頭活著;劇組分身乏術,往往只能二者選擇其一出席,這就導致兩邊都只能以殘缺的劇組陣容面對媒體和觀眾,兩邊都不好看。

電影終究是門生意,威尼斯對於市場的吸引力太低,各個劇組基本就來心猿意馬走個秀拿個獎之後走人;多倫多則憑藉人脈積累、選片的開放心態和對業界的重視,越來越具備吸引力,本來選擇去威尼斯的劇組逐漸轉向多倫多。同時美國還有個特柳賴德影展崛起了,這個影展主打電影放映親民風,從威尼斯手上搶走不少全球首映;多倫多專註於選片的全面、多樣和電影公司、業界人士的參展特權,各种放映和業界活動做得風生水起。

而且原先依靠威尼斯才有機會獲得展出的歐洲藝術電影,也越來越被多倫多的兼容並包吸引,開始希望藉助更有人氣的平台嘗試賣片,能多賣一個地區就多掙一筆錢,畢竟再清高的藝術家也和錢沒仇。這些鐵打的威尼斯陣營甚至也開始幻想,能否靠自己更多在北美大陸上作展示,來贏得更好的奧斯卡提名甚至獲獎機會。

舉辦時間承上啟下,多倫多上接三大下接奧斯卡

多倫多影展每年九月上半月舉辦,此時二月的柏林、五月的戛納和八月的威尼斯都結束了,經過影展觀眾的篩選,入圍三大的影片類型、質量、受歡迎程度我們都知道了,影展可以根據自己的辦展策略從中選擇入圍電影,觀眾也可以根據前期口碑決定自己的觀影計劃。於是你可以在多倫多看到大量的當年柏林、戛納和威尼斯的入圍以及獲獎電影。七月的捷克卡羅維發利影展和八月的洛迦諾影展入圍電影也會有選擇地來到多倫多參展,為多倫多奉上更加多元化的片單。

緊接著各大片商和劇組就開始備戰下一年二月的奧斯卡,他們可以選擇在多倫多開啟造勢之旅,口碑累積兩個月之後,就來到了位於十一月的頒獎季第一個高潮——感恩節,大量影片利用感恩節假期觀眾湧入影院之際為自己造勢;然後在十二月來到頒獎季第二個高潮——聖誕節,又有一大撥觀眾湧入影院,頒獎季水平最高的種子選手在這個熱門檔期爭奪口碑。一月份各大前哨獎項開始頒獎,一直到二月的奧斯卡的到來。

與多倫多同為九月的西班牙聖塞瓦斯蒂安影展和美國紐約影展體量都不及多倫多,暫時還難以與之抗衡,並且這兩家完全不要求世界首映,大量影片選擇在多倫多亮相之後再去這兩家參與競賽或展映;十一月的日本東京影展同理,也不具備對奧斯卡的地緣影響力。只有多倫多既能囊括歐洲電影,又能坐鎮北美,佔據天時地利吹響頒獎季衝鋒號,影片為什麼要死守威尼斯麗都島而不到多倫多市中心來呢?於是劇組們逐漸地越來越重視多倫多,威尼斯的地位岌岌可危。

不知道是誰先提議的,某一年特柳賴德、威尼斯和多倫多開展了三方會談,以求遏止三家之間越發增強的負外部性,減少無謂競爭,緊張的氣氛有所減緩。自此之後威尼斯仍然走競賽型影展首映路線,多倫多則在全面和多樣化上繼續深入發展,影響力越來越大。

多倫多2019VS威尼斯2019:以和為貴

威尼斯和多倫多僅一周的時間間隔很不明顯,導致兩家為各自影展各項活動造勢的節奏會交錯重疊。一部影片拍完了,沒有入圍戛納,按影片的風格體量也不會去上海、卡羅維發利或者洛迦諾,這個時候一般是五月底六月初,威尼斯和多倫多的策展人就會開始聯繫片方,雙向選擇,確定入圍單元和放映時間。由於兩家已經就競爭問題達成某種未公開的協議,並且多倫多沒有世界首映要求,一部新電影完全可以先後在兩家放映。多倫多的策展人會更忙碌一些,他們除了新電影之外,還要滿世界搜羅洽談已經在其他知名影展放映過的電影。

威尼斯和戛納一樣,公布入圍影片採用記者會的形式,時間是每年7月底,一次性公布絕大多數影片,極少數不能馬上確定的後續以媒體通稿形式告知。多倫多的片單很微妙,分成兩批公布,第一批在7月下旬,早於威尼斯2天,以當年最受矚目的一部分新電影和多倫多有意提拔的加拿大本土電影為主。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從多倫多第一批片單里看出蛛絲馬跡,但凡新電影在多倫多第一批片單上標為國際首映或北美首映的,比如今年Todd Phillips《小丑》和Pablo Larraín《艾瑪》,十有八九都把世界首映或國際首映放在威尼斯,當年威尼斯競賽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電影就能基本猜到。

等到威尼斯公布片單之後,將在多倫多展映的新電影名錄也會更加明朗,絕大多數熱門的影片都會出現在8月中下旬第二批片單里。除了大量威尼斯入圍電影,多倫多第二批片單還會把第一批沒有選進來的柏林和戛納的熱門電影,以及馬上沖奧的熱門英語電影補齊。

威尼斯和多倫多這種前後交錯式的片單公布節奏,導致這一階段媒體報道往往會就一部影片同時提及兩家影展。比如《小丑》入圍威尼斯競賽和多倫多全景展映之後,媒體引用多倫多藝術總監之一Cameron Bailey的評價之後,還會順帶提及威尼斯藝術總監Alberto Barbera的評價,看上去一片和氣,互相襯托。

威尼斯比多倫多早一周開始,近幾年威尼斯把熱門影片都安排在了前半程,方便他們及時趕場多倫多,所以威尼斯後半程總是顯得缺乏星光和熱度,直到最後頒獎,懸念揭曉的過程還能最後一次把大家的關注度提起來;多倫多也把大量重要影片的媒體場和帶有見面會的公眾場安排在前半程,這樣劇組可以一周連著跑兩個影展,媒體可以儘早看片然後開展工作。從第二周開始多倫多的星光和熱度也會不可避免降低,但是多倫多排片會在第二周工作日下午到晚上逐漸向公眾場傾斜,在最後一個周末放出大招:取消媒體場,全部安排公眾場,靠公眾人氣把熱度補回來。

今年入圍威尼斯競賽的Pietro Marcello《馬丁·伊登》也入圍了多倫多站台,它無疑是兩家以和為貴的代表作,前腳入圍威尼斯,後腳在多倫多獲得了多場排片;前腳在威尼斯拿到最佳男演員,後腳在多倫多唯一官方競賽單元——站台單元獲得最佳電影。

但是威尼斯畢竟只有威尼斯入圍電影,而多倫多是威尼斯和其他影展電影的大型菜市場,還有沖奧英語片的首映,這些電影主攻北美市場,斷然不會去威尼斯,威尼斯在與多倫多的競爭中仍將處於劣勢,不帶偏見地說,威尼斯是兩家以和為貴的更大受益者。

(康一雄)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