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型演員和明星制之間的矛盾, 怎麼破?

電影快訊 1438℃

70周年大慶在即,銀幕內外一片紅。電影《決勝時刻》和電視劇《外交風雲》遙相輝映,成為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在國慶獻禮季的排頭兵。而由於涉及的歷史背景有重疊,都講到了「紫石英號事件」、渡江戰役,並且起用了不少相同的特型演員,兩部作品被不少觀眾放在一起比較。

特型演員和明星制之間的矛盾, 怎麼破? - 陸劇吧

以中國革命史為主要敘事線索,以領袖人物為主角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是中國影視劇極為特殊的一個類型。

如果把所有的「領袖戲」放在一起,毫無疑問可以組建一個「紅色宇宙」,既有不同階段的主線劇情,也有各種出彩人物的「單體劇」。《決勝時刻》還使用了《長征》《解放》《建國大業》等影視作品的素材,更是將「紅色宇宙」做實。

與「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相匹配,是特型演員的廣泛使用。近年來,隨著主旋律電影逐漸走向市場化,傳統的「特型演員體系」便和商業電影的「明星制」產生了一定的衝突,這種矛盾在《決勝時刻》中體現得也比較明顯。

比如,鄧穎超一角使用了特型演員黃薇,宋慶齡一角使用了女明星秦嵐。1949年,鄧穎超45歲,宋慶齡56歲,而因為鄧穎超曾經在宋慶齡身邊工作過,所以後者稱前者「小超」。但是在電影中,當40歲的秦嵐喊55歲的黃薇「小超」時,還是特別齣戲。

從《建國大業》開始,市場導向的主旋律電影就確立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任弼時、劉少奇等中共主要領導人起用特型演員,其他歷史人物,尤其是國民黨方面的角色使用明星的策略。

而在起用明星上,演員能夠做到形似自然更好,如果之前扮演過相關角色更是首選。比如在《建國大業》中,宋美齡的扮演者鄔君梅,早在1997年就在張婉婷導演的《宋氏三姐妹》中塑造過這個角色。而在《宋氏三姐妹》中扮演過孫中山的趙文瑄,也在2011年的電影《辛亥革命》中再度飾演孫中山。

《決勝時刻》和《建國大業》類似,中共主要領袖起用特型演員,而像李克農、聶榮臻、羅瑞卿等將帥則起用了非特型演員。其中聶榮臻的扮演者林永健之前曾在電視劇《聶榮臻》、電影《錢學森》中塑造過這個角色。

和《建國大業》相比,《決勝時刻》或多或少有點「星光」黯淡,尤其是蔣介石使用了特型演員馬曉偉。近年來,馬曉偉幾乎承包了國產影視劇中的蔣介石角色,在剛剛播出不久的長征題材影視劇《偉大的轉折》中,中共早期領導人起用了一批年輕的新演員,而「蔣委員長」一角依然由馬曉偉出演。

在《建國大業》中,蔣家父子分別由張國立和陳坤扮演,兩人刻畫的蔣介石、蔣經國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而在《建黨偉業》和《建軍大業》中,蔣介石一角分別由張震、霍建華兩位台灣男明星出演。

值得一提的是,在電影《一九四二》中,蔣介石一角由老戲骨陳道明出演,雖然他曾經在電視劇《長征》中塑造過這個角色,但陳道明顯然不是特型演員。很明顯,使用特型演員某種程度上是商業電影的大忌。特型演員和專業演員所遵循的表演體系和運作邏輯,都是截然不同的。

但是,如果一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完全遵循明星制去挑選演員,也會產生一些問題。比如,《建軍大業》集流量明星之大成,卻引發不少爭議,葉挺後人葉大鷹更是在微博公開對電影選角叫板。

事實上,如果仔細看,會發現《建軍大業》在選角上也是煞費苦心。毛澤東、周恩來、楊開慧的扮演者劉燁、朱亞文、李沁,分別在電影《建黨偉業》、電視劇《我們的法蘭西歲月》、電視劇《中國1921》中塑造過同一角色。而鹿晗、張藝興、李易峰等「頂流」演的都是跑龍套的角色。

其實,特型演員和專業演員並不存在絕對的區隔。唐國強本是一位多面手,他塑造的雍正、諸葛亮都是足以留名電視劇史的角色,但近十年來他走向了專一化,成為毛澤東的專業戶。而馬曉偉也在專攻「蔣公」之外,出演了電視劇《因法之名》《誠忠堂》,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等作品。

以毛澤東為例,青年時期的特型演員有侯京健、谷智鑫,中老年時期則有王霙、唐國強,更早時候還有形神兼備的古月。而蔣介石的特型演員在孫飛虎去世之後,各個時期大大小小的戲幾乎被馬曉偉一人承包了。

說到底,在「領袖戲」中,國民黨的角色基本都是配角,不僅戲份不多而且有「規定動作」。以馬曉偉扮演的蔣介石為例,早年間多表現為國軍作戰失利後的「氣急敗壞」,解放戰爭後期乃至晚年更多表達一種「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悲涼。

在電視劇《外交風雲》中,之前在《雍正王朝》中以「十三爺」一角為觀眾所知的王輝首次扮演蔣經國,雖然他不是蔣經國的特型演員,身上沒有程式化痕迹,但是這個角色表演空間有限,很難出彩。如果說蔣介石是中共群星的配角,那麼蔣經國更多是以「孝子」的形象來配合蔣介石完成隔空的「二人轉」。

西方影視工業是如何解決「特型演員」和「明星制」的矛盾?那就是化妝。比如梅麗爾·斯特里普在《鐵娘子》中飾演撒切爾夫人,丹尼爾·戴·劉易斯在《林肯》中飾演林肯,加里·奧德曼在《至暗時刻》中扮演丘吉爾。

其實,西方的「偉人戲」屬於傳記片的範疇,它的創作自由度和表達空間與中國特色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有不少區別。傳記片所能賦予的人物豐富性和戲劇張力是可以吸引到大牌明星的,而中國的「領袖戲」更多傾向於在「像」的基礎上完成固定的表達。

儘管《決勝時刻》和《外交風雲》中的毛澤東都由唐國強扮演,但是表演風格還是有明顯差別的。《決勝時刻》更加強調領袖「人性」與人間煙火氣的一面,《外交風雲》更多側重偉人「神性」與高瞻遠矚的一面。

《決勝時刻》在開機時的名字是《中國1949·香山之春》,改成現在這個名字很明顯是跟丘吉爾的傳記片《至暗時刻》產生某種互文,而它的英文名Mao Zedong1949(《毛澤東1949》)也是一種向西式傳記片靠攏的努力。

在當今的電影市場中,如果非要解決特型演員和「明星制」之間的矛盾,或許可以嘗試將標籤化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回歸到傳記片的創作中去。否則,加入的明星越多,越有割裂的感覺。

【文/楊文山】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