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導演陳靜: 封閉空間里的人物群像令我著迷

電影快訊 1083℃

口述 /陳靜

整理 /蘇蘇

「一段歷史過去了,未經歷者往往得到的是旁觀與宏觀的感受。可作為創作者要探知更多關於個體生命的體驗,去講足夠飽滿和令人動容的情感。 整個故事對我來說,不能只是一個一群人走出困境的勵志故事,其中一定會有複雜的情感交織,以及不能言說的微妙時刻。我們還是把重點放在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放在了人性的探討上。 」

導演常常是決定一部影片風格、氣質以及個性的關鍵人物。 聽片名「大直男向」的《大地震》,導演卻是一位女性,陳靜。 她把表達的重點聚焦於災難之下,人與人之間關係,以及折射出的人性探討上。 互助團結、奇蹟生還背後,有的舍小我成就大我,有的只顧個人安危,有的經此一役成長得更頑強,有的受洗禮獲得新生。

《大地震》導演陳靜: 封閉空間里的人物群像令我著迷 - 陸劇吧

導演陳靜(中)在拍攝現場

陳靜是愛奇藝方向製片人推薦的導演。 2017年,陳靜作為編劇之一,並執導了愛奇藝自製網路大電影《故事販賣機》里的短片小故事《馴兔記》,豆瓣8.3分,口碑不俗,至今仍是網路電影里的最高分。

這位自覺「從事著世界上最好的職業」的女性導演,之前拍攝了諸多兒童題材影片,也從來不願意被定型,於是積極接受挑戰,執導《大地震》。

她自認影片還有遺憾,自己也仍需成長和提高。 「把好評當成動力,把差評當成鞭策」。 以下是導演陳靜的自述:

封閉空間里的人物群像令我著迷

2018年農曆年底,《大地震》的製片人羅勁松老師找到我,說想 拍一個唐山大地震背景下的礦難故事。 當時我正在經歷第二次肺炎住院,每天咳個不停,接到電話很快就做了決定。我喜歡有挑戰的事情,這會讓我興奮。當時唯一擔心的就是咳嗽什麼時候好,希望不要影響拍攝。

當時故事有一個梗概,人物不似現在這麼多,人物關係也不一樣,整個故事看起來有點兒像是一個礦下逃生指南,但是缺乏人物之間的情感關聯和情節推動力,故事缺乏厚重感。可是這個項目真正讓我 著迷的是礦下的群像故事。在一個類似封閉空間的地方去講一群人之間的事,這個概念聽起來就是會令電影創作者覺得有趣的。 所以當時跟製片人一拍即合,遂開始重做劇本。

對於地震這個題材,我是心懷敬畏的,籌備期間,查閱了大量與唐山大地震相關的書籍、文字、老照片、影視資料,我現在手機里還有存有很多參考照片和文字截圖。我們還到 唐山馬家溝煤礦和林西煤礦實地堪景,那裡還保存一些當年的建築設施。

《大地震》導演陳靜: 封閉空間里的人物群像令我著迷 - 陸劇吧

在劇本階段和籌備階段,也分別採訪了曾在煤礦下工作以及親身經歷1976年地震的老礦工,邀請他們作為顧問。 只可惜,帶領堪景主創幾次躍躍欲試想要下到真實煤礦下面去,都沒有被當地部門批准。

最初我還幼稚地想在實景礦下拍攝,那時馬家溝煤礦已經有一段時間停產,如果能在真實巷道里拍攝,不僅能減少後期特技的壓力,還能呈現準確的質感。可是馬礦下面瓦斯濃度很高,實景拍攝是完全沒有可能的。最後我們在 唐山一個棚景里,借用一部分其他戲搭建起來的巷道,又根據劇情自己搭建了一部分能夠滿足拍攝的巷道。

因為籌備期時間緊張,我們很多場景是一邊拍攝一邊搭建的。美術老師趙靜濤自己繪了所有的場景圖,置景組長李雲好多天不眠不休,我見到他的時候總是灰頭土臉、雙眼通紅。我們在裡面搭景用的棚不是專業攝影棚,沒有抽風系統,裡面粉塵橫飛,氣味難聞,我們的置景組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通宵達旦地奮戰。

劇本從主旋律到黑色荒誕到主旋律

拍攝期,在這樣的棚里我們每天一待就是十幾、二十個小時。 現在想起當時攝影組的口罩,心裡還是會覺得難受。 攝影組燈光組導演組始終在現場,幾乎沒有時間能夠出來透口氣,普通口罩根本不起作用,專業防霧霾的厚口罩,兩三個小時之後就變黑了,攝影師王猛的口罩在四個小時之後看起來中間像是有厚厚的灰塵囤積。 我就塞給他新口罩,強迫他換掉。 時間緊、任務重,大家這麼努力認真,我覺得好心疼。

後來轉場到馬礦拍地面上,也還是到處灰塵,這個題材就不是乾淨敞亮的環境,干就是了!

整個片子時間的壓力是最大的困難。 想做更精細,時間又有限。

革委會主任這個角色是礦難發生時的原型人物。 我們之前找到過一個報道,在唐山大地震期間,一個革委會主任帶領大家有序平安地從礦下走出來。 當然,在劇本階段,我們也賦予了這個人物生動和多面性。 其他幾個人物都是結合了各種真實情形創作出來的。

《大地震》導演陳靜: 封閉空間里的人物群像令我著迷 - 陸劇吧

你們看到片中有兩個「美麗」,在我看來,這是編劇老師秦悅的神來之筆。 兩個「美麗」之間勢不兩立的矛盾,在地震和救援的過程中得以化解,各自完成了她們的成長。

劇本也改了很多稿。 大體的思路調整經歷了從主旋律到黑色荒誕又回歸到主旋律的過程。 我們在做故事的過程中,不斷地摸索故事本身的脈搏, 最初的「主旋律」和最終的「主旋律」之間,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裡面多了複雜性。 所以在我看來,修改劇本之路不怕徹底推翻重來,因為每一步都會留下有用的東西。

你們現在看到的成片,有諸多關於人性的複雜選擇,這個「輕災難重選擇」的選擇也是根據整個影片的體量和周期來定的,如果我們是特大製作,那勢必在場面上需要有所重視,好鋼得用在刀刃上。否則就得考慮「避重就輕」,拍片是需要務實的。故事本身是最重要的, 我們沒有辦法做一個特技特效很強大的影片,那就不要做成內容很空洞的影片。

而以情動人,應該是這個影片的創作重點,所以演員得是經得起觀眾考驗的。 幾位主人公的選擇上,考慮了形象、氣質、演技等諸多因素,還是希望呈現的人物是有質感的。 由於大部分戲是群戲,所有人都在一起,籌備期就在想,每一個演員,哪怕是一個小配角,都不能減分。

因為是網路電影,還是會考慮所謂「網感」,但對我來說「網感」更具有技術層面的意義。比如,要考慮適合小屏幕播放,景別的選擇上會受影響。目前上線的版本里就大量使用了近景和特寫,全景用進去的比較少。比如,如何呈現停電之後巷道的環境,我們也是反覆做過考量,才把環境底子光提亮的,以及保留了礦工頭燈打開以作為主要光源。 因為在大屏幕上看到的昏暗環境,到了手機屏幕播放時,會損失更多細節。

很多觀眾很喜歡結尾對於地震親歷者的採訪,也讓影片更有力量。這是我們在籌備期就討論過要呈現的。就我個人來說,整個影片無論劇本還是最終的實現,都是「故事性」強過「真實性」, 我並不想模糊「故事」和「真實」之間的關係。有真實倖存者的採訪,會讓「故事性」得以更明確,也會讓觀眾從故事裡跳出來,重歸現實。而這些一起組合起來,才是整個題材的意義。

把好評當成動力,把差評當成鞭策

我個人最難忘的,是單薄的礦生一個人爬過狹窄的巷道,看到自己父親燒焦的屍體那場戲。 拍攝時,演員和我設計了幾種方式來表現那個情況下,那個人的情緒和心理,最後一鏡呵成,但是後期因為整體考慮沒放進去。

網上也有一些關於影片製作的不好的評價,剛看到的時候會有點兒難受,但想一會兒就想通了。 網友想看好電影,這個立場沒錯。 作為創作者,只有拿作品說話,沒有可能跑去豆瓣和評論區解釋一通,為什麼有這樣的那樣的不足。確實有的不足是製作的時候就意識到的,但沒有辦法。也有自己還需要努力提高的地方。把好評當成動力,把差評當成鞭策吧。這些聲音都是創作者提高技藝和功力的助力。

我個人對於網生內容其實是個新人,研究得並不多。在我看來網路是一個很好的平台,通常它會讓你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之前我也有院線上映的作品,可下映後,好多朋友想看都看不到。 既然是平台,就需要百花齊放吧。我覺得現在越來越多人意識到網路電影精品化這件事,這讓創作者感到振奮,畢竟紮實做內容才是最重要的。

還有,我經常琢磨不明白創作者被貼標籤這回事。比如我拍攝的兒童片和主旋律比較多,就好像不能拍攝別的題材。其實在某一個地方待久了,人還想換個地方旅遊去呢。人生這麼長,興趣無法不廣泛, 人和生活對我來說還有很多未解之謎需要探索。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