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疑團:過去,我們總能看到很多的農戶家裡,不僅餵養有小雞,同時也有很多的小鴨、小鵝,可是現在,你再去農戶家中轉一轉,就會發現小鴨的餵養數量明顯沒有過去多了,這是為什麼呢?
帶著這個問題,我和村裡的張大伯聊了起來,張大伯過去其實就是一個養鴨專業戶,但自從張大娘去世以後,他就再以沒有養過小鴨了。得知我心裡的疑問,張大伯說出了現在農民家庭不養小鴨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小鴨抗病力弱、對環境適應性差,再加上小鴨自主採食量小,餵養起來挺麻煩,所以村民們自然就不想再養了。
張大伯說得也有幾分道理,小鴨確實也存在他說的那些缺點,但是我總感覺這並不是造成村民不願意餵養的主要因素,在我看來,村民不願意餵養小鴨,主要還是因為它的成活率低、死亡率高所導致的。那麼為什麼村民們餵養的小鴨成活率很低呢?我做了一些調研並查閱了相關的資料,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村民在餵養過程中沒有做好以下4方面的工作,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具體了解一下吧!
1、小鴨進舍前務必對鴨舍進行徹底的消毒殺菌
閑置的鴨舍里可能具有很多的病菌,極易對抵抗力很差的小鴨產生感染。所以小鴨進舍前必須要對鴨舍乾淨、徹底的消毒殺菌處理,給小鴨創造一個最有利的生長環境。
先用常規消毒方法對鴨舍進行噴洒沖洗;然後等鴨舍乾燥以後,再用適量的燒鹼按照3%的比例兌水噴洒,也可以用高錳酸鉀和福爾馬林的混合液對鴨舍進行熏蒸,越徹底越好!需要注意的是,燒鹼的腐蝕性很強,要做好防護,不要粘到人體皮膚上。
2、控制好鴨舍的餵養密度
過密的鴨舍一是不利於管理;二是不利於糞便垃圾的清掃;三是容易造成有害病菌的快速蔓延和感染。所以一個鴨舍內的餵養密度要科學合理,不能隨心所欲的建造。
根據實踐經驗總結,一般每平方米鴨舍,餵養20隻左右小鴨就是最佳的密度,大家可以根據各自的餵養規模,按此標準來合理建造鴨舍,不要心存僥倖。
3、在飼料和飲水中添加必要的元素,提高小鴨的身體抵抗力,保障小鴨快速成長
小鴨的飲食主要有2個方面:一是飲水;二是飼料。我們除了要保證能夠提供足夠的飲水和飼料以外,還應有意識的在飲水和飼料中添加必要的元素,既用來強壯小鴨的身體,又能促使小鴨快速的生長。
在飲水中主要應該添加進一些維生素營養液,這些東西在市場或網路上都是很容易買到的;在飼料中應適量添加蛋氨酸、粗蛋白、鈣元素、粗纖維等營養元素,添加時要按照「少添勤添」的原則進行配製,既讓小鴨能夠吸收利用,又不會導致小鴨過量吸收。
4、做好鴨舍溫度和通風的合理控制
小鴨生活的最佳適宜溫度是28~32℃之間,這個範圍有利於小鴨正常的採食和健康順利的成長。如果發現鴨舍內小鴨有抱團擠堆的現象,說明溫度偏低,應調升鴨舍溫度;如果發現小鴨有分散獨處的現象,說明溫度偏高,應適當的降溫。
要隨時注意給鴨舍通風,既可保證空氣和鴨舍的相對乾燥,又能及時將鴨舍里的有害氣體排除出去,減少小鴨患病的機會。
總結一下:
小鴨的養殖其實並不難,農民朋友大可不必對其心存畏難之心。只要按照我上面所說的4個方面,認真細緻的去做好落實,那小鴨的存活率就一定會提升20~30%左右!其實小鴨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生長周期快,商品價值轉化的時間短,所以只要做好上述4點,那小鴨養殖的效益還是很明顯的喲!
以上對於小鴨餵養的介紹,大家有什麼補充嗎?歡迎在下方分享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