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關注三聯生活周刊!
當人們以為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加密數字貨幣在這10年里已經上演了一出跌宕起伏的大戲,Facebook告訴我們,那隻不過是序曲,數字貨幣的正劇才剛要開幕。
全球貨幣夢
6月18日,全球最大的社交網路公司Facebook正式向世界宣布了發行貨幣的計劃。
經濟學家、數字資產研究院(CIDA)院長朱嘉明告訴本刊,按照他的看法,「二戰」以來世界金融貨幣史上的重大事件,在2019年6月18日以前共有六件: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元和黃金脫鉤、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1999年歐元發行、2007年次貸危機以及2008年比特幣誕生,而本周Facebook發幣的新聞堪稱第七件。
有人調侃設計出「Libra」的實體形式。圖源:The Verge(William Joel)
準確來講,這次並非Facebook發行貨幣,而是由其牽頭,聯合若干私營企業、金融機構,共同發行一種貨幣。這種貨幣的單位被命名為Libra,英文詞義為天秤座,象徵公正、公平,也是古羅馬的貨幣計量單位。貨幣將不會有現金形式,是一款存在於網路的數字貨幣。Libra將於2020年上半年正式發行,6月18日公布的是發行計劃白皮書。
試想像以下的場景:一位美國遊客到尼泊爾旅行,他在一家小店購買了商品,想要付款給店主,無論用美元還是尼泊爾盧比,對二人均各有不便之處;一位委內瑞拉大學生,邊打工邊攢學費,但是當他把主權玻利瓦爾存入銀行時,內心不免擔憂——6月13日,委內瑞拉政府又一次擴大了貨幣面額,以遏制仍然在發生的惡性通貨膨脹。
按照Facebook的許諾,2020年之後,無論那位美國遊客、尼泊爾店主還是委內瑞拉大學生,都可以有一種共同的新選擇了:Libra貨幣,它將可以點對點無國界即時轉賬、保持幣值長期穩定。只要有一台可以接入互聯網的智能手機,就可以像發送一條Facebook消息一樣,進行Libra的儲存和流通——自由流動的信息,變成了自由流動的財富。Libra將採用包括區塊鏈(blockchain)在內的各類技術,成為一款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易得、安全、穩定,擺脫傳統金融系統在匯率結算、外匯管控方面的層層「控制」。
全球性是這款貨幣不同於市面上已有貨幣的一大特點。據外媒報道,Libra在籌備階段還未正式定名時,Facebook內部對它的稱呼正是「GlobalCoin」(全球幣),簡單明了又鋒芒畢露。美元是目前事實上的世界貨幣,但這主要是就宏觀經濟而言,日常生活里美元對於大多數國家的民眾而言並不易得,數字化的Libra將可能不同。據Facebook提供的數據,全球有17億成年人未接觸到金融系統,無法享受傳統銀行提供的金融服務,而在這之中,有10億人擁有手機,近5億人可以上網——其中大多是Facebook用戶。Facebook的27億用戶顯然蘊含著巨大的可能性。
使用場景
在Libra項目白皮書中,Facebook宣稱,要像互聯網取代傳統電信網路一般,用新建立的「貨幣互聯網」去改變傳統金融系統,最終的情形應是:「無論您居住在哪裡,從事什麼工作或收入多少,在全球範圍內轉移資金應該像發送簡訊或分享照片一樣輕鬆、划算,甚至更安全。」
這幾句話洋溢著一種驚人的樂觀情緒,也幾乎可以立刻想像許多人出於不同原因的坐立不安。事實也確乎如此,政治力量以相當強硬的態度做出了回應。6月18日當天,美國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主席、民主黨眾議員瑪克辛·華特斯(Maxine Waters)就要求Facebook立刻暫停Libra計劃,直到國會和監管部門做出審查。英國央行行長馬克·卡尼(Mark Carney)也表示,Libra貨幣必須是安全的,否則它就不能出現,而且世界主要央行均需要對其進行監管。23日,作為G7集團(美、英、法、德、日、意、加)輪值主席國的法國,其中央銀行行長弗朗索瓦·德加爾豪(Francois Villeroy de Galhau)宣布,已經成立一個G7聯合工作組,研究如何確保像Libra這樣的加密貨幣受到從反洗錢法到消費者保護規則的監管。
儘管Libra目前還只是一個發幣意向和計劃,尚未實際發行,但顯然已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不小的波瀾。
繼承比特幣「遺志」
紐約時間2008年10月31日14點10分,一個密碼學郵件群組中的幾百個成員收到了一封自稱是「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發來的電子郵件。中本聰說:「我一直在研究一個新的電子現金系統,這完全是點對點的,無需任何可信的第三方。」郵件中附加了一份九頁的論文,其中描述了一個新的貨幣體系構想。這就是比特幣(BitCoin)誕生的時刻。
催生了區塊鏈技術的比特幣,其理想一度也是成為全球性的自由貨幣,但10年過後,「幣圈」以外,比特幣並沒有真正走入多數人的日常生活。幣值的不穩定是重要原因,比特幣的價格經常在短時期內出現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波動,使其無法作為日常使用的貨幣——而是成為許多人的投機工具。被曝光錄音說自己就是靠發行「空氣幣」來「割韭菜」的李笑來,和利用發幣套現數十億後花3000萬元人民幣拍下與巴菲特午餐的孫宇晨,都是此中「翹楚」。類似事件也讓許多旁觀者對加密數字貨幣留下了負面的印象,甚至對區塊鏈技術本身產生懷疑。實際上,區塊鏈作為一種技術手段早已成為國際公認的前沿領域,包括中國人民銀行在內的主流金融機構都在進行相關研究。
幣值大幅波動的根本原因在於這一類加密貨幣在現實中沒有任何對應物,其價值完全取決於人們的信心。以比特幣為例,比特幣的總量是確定的2100萬枚,它們根據中本聰設定的規則分批獎勵給最快解出題目的人——這就是「挖礦」。中本聰利用橢圓加密演算法和哈希演算法設計了非常難解的數學問題,只能通過程序不斷嘗試所有可能的解算出答案,誰第一個算出來,這個區塊對應的比特幣就獎勵給誰,「挖礦」實際上就是搶奪記賬權的過程——後續比拼算力甚至電力的「挖礦」故事也就由此而來。這套機制保證了沒有人能夠擅自操縱貨幣發行過程,但也使得任何一枚比特幣都與現實世界沒有必然的直接關聯。
作為一種希望實現「穩定性、低通貨膨脹率、全球普遍接受和可互換性」的真正多數人可用的貨幣,Libra自然需要一種新的方式保證其價值與穩定性。Libra採用的方式非常簡單易懂,即與已存在的主流法定貨幣掛鉤,並且全部使用真實資產儲備作為擔保。只有當新的真實資產注入由合作機構共同保管的Libra儲備池時,一個新的Libra幣才會被製造(mint),反之一旦儲備中的資產流出,一枚Libra幣就會被銷毀(burn)。這使得Libra根本性地區別於此前的加密數字貨幣,也在很大程度上杜絕了投機的可能性,因為Libra和「現實」貨幣之間的轉換率是穩定的。
Libra不會只和某一種貨幣掛鉤,而是對應一個貨幣籃子,Facebook目前籠統地稱為「一系列低波動性資產,如信譽良好的中央銀行提供的現金和債券」。儘管還沒有正式證實的消息,但有消息猜測,經過換算,未來1Libra幣大約可兌換50美元。
一則libra廣告
而Libra從比特幣中保留下來的,則是其「分散式記賬」的底層技術,亦即區塊鏈技術。現行的傳統數字支付,無論是各國網上銀行的支付,微信、支付寶支付,以及許多人錯誤地將Libra類比的騰訊「Q幣」,都存在著一個記賬「中心」,這個中心——銀行或者騰訊,真正掌握著賬本,人們信任這個中心進行記賬時的公正和準確。而比特幣的機制完全不同,不存在這樣一個人們需要去投注信任的「中心」,所有參與者(節點)共同參與記賬,密碼學、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的原理使得分散式記賬得以進行,任何單一節點無法篡改賬本。從白皮書來看,Facebook在區塊鏈方面做了充分的技術準備。
略有不同的是,比特幣採用的是「公鏈」,Libra則是「聯盟鏈」。比特幣中每一個使用者都是一個節點,而Libra目前只有若干特定機構成為超級節點,但這已經保證了整個Libra系統不被掌控在某一單一機構手中。Facebook沒有對Libra貨幣進行獨家經營,而是專門註冊了Libra協會,由協會成員共同負責Libra區塊鏈技術維護和Libra資產儲備的管理。Libra協會註冊在中立的瑞士,性質為非營利性國際組織。
什麼組織參與了Facebook的聯盟?目前已有數十家足夠重量級的創始成員,如信用卡公司VISA和MasterCard、出行公司Uber和Lyft、支付應用端公司PayPal和Stripe、阿根廷的電商公司、投資公司和非營利性公司等。據曾經服務於美國期權結算公司的區塊鏈研究者谷燕西分析,相關不同類型的公司的參與會非常有助於Libra的推廣,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行業的直接競爭對手都參與了這個協會,如VISA和MasterCard、Uber和Lyft,谷燕西認為,這說明了「Libra協會的設計顯然就是要保證這個協會的決策公平性」。同時也可以看到,這些對手們紛紛加入Facebook的龐大計劃,已不再是對某一家公司的商業策略的站隊,而是攜手共建世界金融體系底層系統的努力。
根據Facebook的計劃,Libra協會的規模會逐漸擴大,分散化程度也會逐步提高。相比於比特幣「一步到位」的完全去中心化構建,Libra走了一條漸進發展的道路,節點由少而多,在去中心化與推廣效率之間求得平衡。
如果說比特幣是一場偉大的思想實驗,Libra則開始真正成為有預謀、有組織地實踐其思想遺產的務實行動綱要。而區塊鏈技術、貨幣價值的穩定和獨立治理的組織形態,構成了這一新貨幣設想的三個基石。
社會基礎設施
Libra貨幣系統的關鍵之處在於,按照設計,一旦貨幣開始發行並且運轉起來,Facebook就不再在整個系統中有任何特殊的地位。Facebook僅保持領導地位至2019年結束,此後便成為Libra協會中的普通成員,在財務、投票權方面沒有任何優待,「承擔與其他成員相同的職責」。
從貨幣設計上,這是題中應有之義,只要Libra還有一個領導者,它就不是「去中心化」的,其全部構思便喪失意義。但人們不禁要問的是,Facebook如此煞費苦心發起Libra貨幣設想,又不會佔據領導地位,其動機究竟是什麼?
許多分析認為,自從數據泄露的「隱私門」以來,Facebook一直在尋求更多元的發展方向,其廣告營收一度佔到90%以上,結構過分單一,Libra則會帶來新的收入增長點。不過谷燕西分析,Libra是貨幣,本身是金融市場的一種非常基礎的服務,寄希望於貨幣本身獲取高額利潤是荒謬的,更不能指望Libra協會每年憑空增發新的Libra幣在節點之間進行分配,同樣不能指望Libra協會能像銀行那樣通過槓桿增發新的貨幣,因為這些做法與Libra的設計初衷是相違背的。「Libra的合理的利潤收入應該是來自於在此基礎之上的各種業務應用所產生收入中的分成,如跨境匯款和貸款。」谷燕西認為。但這一營收帶來的增益能有多大規模,目前還不明朗。
Facebook的Libra計劃,更讓人聯想到扎克伯格一向的互聯網烏托邦主義傾向。早在2017年,扎克伯格就曾發表宣言,反對某些政府的孤立主義立場,宣稱要用技術構建一個更加平等的、全球化的社會,Facebook的角色則將是這一新世界中的基礎設施。宣言中如此寫道:「過去10年中,Facebook一直專註於幫用戶連接家人和朋友。下一步我們要成為新的社會基礎設施,保證社群安全、提升每個人在社會事務中的參與度並提高社會的包容性。」如今的貨幣和金融方案,很自然地可以視作社會基礎設施的一部分。Libra計劃的使命正是被描述為「重新創造貨幣,重塑全球經濟,讓世界各地的人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無論Facebook的「初心」如何,可以想見的是,Libra這一大膽構想一定會和現有政治秩序發生強烈碰撞。Facebook會如何應對?美團創始人王興在微博評論中給出了自己的預測:「Facebook推Libra的策略很清晰,柿子撿軟的捏,先把全球200個國家中的弱國的貨幣系統逐步替代掉,碰到極少數強國當然是該低頭就低頭,該合謀就合謀。」
因數據泄露醜聞,Facebook此前已被美國國會質詢。圖為扎克伯格2018年4月在美國參議院參加長達五小時的聽證會。圖源:視覺中國
人們的另一個疑問是,Facebook聯合諸多美國企業發起了這一計劃,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的互聯網公司能不能發行類似的貨幣?本刊就此問題詢問了騰訊公司區塊鏈團隊,獲得的回復是,騰訊在積極探索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並且已取得許多成績,不過至於是否發幣,仍然以2018年馬化騰在全國「兩會」的表態為準:「現在數字貨幣雖然很熱,但是我們並沒有參與其中,我們不考慮說發個幣等等,因為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風險的事情。」Facebook發布Libra計劃之後,網路流傳一張馬化騰的朋友圈評論:「技術都很成熟,並不難。就看監管是否允許而已。」騰訊方面同樣證實了這一評論的真實性。
對於Facebook野心勃勃的計劃,也並非只有喝彩之聲。中國銀行原副行長王永利就認為,對於Libra,無論是其現實運營情況,還是其理論基礎,都需要進一步的觀察和反思。王永利向本刊書面回復了他自己提出的幾個需要思考的問題:「Libra的貨幣籃子如何組成,其構成和管理規則,以及如何監管其貨幣儲備等尚不清楚,就想當然地認為好像它就能順暢運行起來了,真是那麼容易嗎?」「現在叫全球幣或無國界貨幣,是指超越國家的主權貨幣,但這些幣依然是各個網路社區或平台的專用幣,無國界,但有鏈界!在網路世界裡,這真的是去中心的嗎?完全去中心,調整規則的效率如何保證?去中心一定是人類社會的最佳選擇嗎?」
雖然距離計劃中的正式發幣時間僅有半年了,但「樹大招風」的Libra的日子想必不會一帆風順。美國參議院已經確定,7月16日將召集Facebook高層,就Libra項目在國會進行聽證會,可以想見,這恐怕只是它要應對的第一關。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19年26期,點擊文末鏈接下單,即可閱讀本刊記者對經濟學家、數字資產研究院院長朱嘉明的專訪,實習記者張雨萌亦有貢獻)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