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0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 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曆四月五日前後,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春分後15天),習俗是在當天進行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 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受此詩影響,後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在地名上,一般指今在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秀山門外的杏花村。秀山門是古池州城的一座城門。當然,如果你在地圖上搜索「杏花村」的話,至少會跳出來上千個相關的結果。至於杏花村的真正所指,也有一些地理上相去甚遠的地方加入爭論的行列,比如山西呂梁汾陽出產汾酒的那個「杏花村」。這些爭論的核心無非都是些旅遊相關的利益之爭(一如孫悟空、豬八戒的「故鄉」等)。其實詩詞里的地名,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是特指實地,而更多的是一種意境來的。刻意追尋,反倒毀了詩詞的興緻。
這首詞是「清明」詩詞里的代表作了。
風雨清明的時節,「路上行人慾斷魂」,卻表達了三種行人的不同心境:
一種是郊遊賞春的人,他們在雨里的表現應該是匆匆跑到一處去躲雨,並且稍稍有些倉皇的模樣,這一類人詩中沒有明寫,雖在畫面之外,但是仍在意境之中。他們算是這首詩的背景,或者說是群演吧。他們是雨中行人的大多數。要不然的話,滿街都是欲斷魂的行人,那麼反倒是郊遊賞春者成了具有反差效果的主角了。
第二種是「斷魂」的行人。什麼樣的人會被一場清明的春雨就給淋到失了魂呢?遊子傷春感懷,或許就是最好的答案了。這一類人對於雨的反應跟郊遊人是不一樣的,他的思緒正沉浸在對於遠方(鄉愁、愛思、惆悵等)的回憶中,因此他對於春雨(一般都是小雨)的反應往往是無感或遲鈍的,因此很容易被詩人捕捉到。當然前提是這種人數量上是很少的,但是視覺衝擊或者存在感是很強的。
而第三種人,應該就是詩人自己。因為具有「同是天涯淪落人」同理心,所以他能夠瞭然斷魂人的心理情感,但是相比於第二類人而言,作者顯然又有一種「春遊喜雨」的淡定。正如蘇軾《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所言的那樣:「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
作者一方面藉助「行人斷魂」來表達離鄉愁緒,又通過「借問酒家」來表明自己的閑適淡然。借問酒家並非是要借酒消愁,而是要應和這春雨的興緻。唯有如此,這首詩才有了無盡的生意與趣味。
這是我個人關於此詩的一點不太一樣的解讀。
02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宋]王禹偁《清明》
- 新火:唐宋習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節再起火,稱為「新火」。元白珽《湛淵靜語》:「寒食禁火,以出新火。」(杜甫)「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浄客船。」(蘇軾)「臨皐亭中一危坐,三月清明改新火。」
「無花無酒過清明」——為什麼無花無酒似野僧呢?而且連新火也是從鄰家乞來的?這樣的白描直白地再現了古代清貧讀書人的困頓生活。當然這樣的困頓對於大多數年輕人來說,都是一種人生的必然經歷,可是如果中年之後,依然還是這樣的困局,再輔以曉窗讀書的畫面,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范進中舉或者孔乙己了。除非擁有花酒不入眼、野僧看見慣的閑適與定力,否則很容易給人一種囧迫的觀感。
03
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曉夢啼鶯。
西園日日掃林亭。依舊賞新晴。黃蜂頻撲鞦韆索,有當時、縴手香凝。惆悵雙鴛不到,幽階一夜苔生。
——[宋]吳文英《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
- 瘞[yì]:埋葬。
- 中酒:01 [zhōng jiǔ],酒飲半酣。語出《漢書·樊噲傳》:「項羽既饗軍士,中酒,亞父謀欲殺沛公 。」顏師古(隋唐訓詁學家)註:「飲酒之中也。不醉不醒,故謂之中。」 02[zhòng jiǔ],醉酒。[晉]張華《博物志》卷九:「人中酒不解,治之以湯,自漬即愈。」(韋莊)「邇來中酒起常遲,卧看南山改舊詩。」 此處作「醉酒」解。
此詞為傷春懷人之作。兩情若是別離時,又何必再夢縈魂牽?本不喜歡古代文人們這般的婆婆媽媽,但是從細節上看,有些句子的確寫得很好。也只好忍了。
感情上的事情,如果在一起的時候,互相給予的足夠的愛,那麼就算分別之後,也會坦然釋懷的吧。越是覺得「被虧欠」或者「沒得到」,就越容易整出些亂七八糟的幺蛾子。什麼睹物思人、觸景傷情的說法,不過就是些聊以自慰的借口或麻藥罷了。這是我的理解。
04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與黃昏。欲共柳花低訴,怕柳花輕薄,不解傷春。念楚鄉旅宿,柔情別緒,誰與溫存。
空樽夜泣,青山不語,殘月當門。翠玉樓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搖蕩湘雲。天長夢短,問甚時、重見桃根。這次第,算人間沒個並刀,剪斷心上愁痕。
——[宋]黃孝邁《湘春夜月·近清明》
- 翠禽:翠鳥。
- 柳花:柳絮。
- 並刀:并州剪刀。并州,今山西太原。杜甫詩譽「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并州刀,砍骨不卷;并州剪,剪毛不沾。
「空樽夜泣,青山不語,殘月當門」:這是一首傷春恨別的婉約詞,尤其喜歡這三句所描寫的意境。夜深杯空,彷彿在默默哭泣,遠處的山巒靜靜地疊成一屏青影,一彎殘月凄清地照在門前。三個句子,如果單拿出任何一句,都不會給人這種強烈的傷春意境,可是將「空寂殘」三種不同的意境疊加到一起,形成對照,這種生動而強烈的畫面感一下就營造出來了。
在如今我們這個碎片化的快餐閱讀時代,像這樣考究的句子已經極度稀缺,快成瀕危物種了。究其原因,一個是無論人前人後,我們都始終處在一個喧囂的時代,就算是三更半夜,一打開手機,就又如同白天里一樣喧鬧了。已經沒有適合詩意棲息的沉靜土壤了,伴隨著野生動物的大滅絕,我們內心的那份詩意的靈性也隨之慢慢凋零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再有就是,年輕人的文化中,閱讀彷彿已經成了非主流,更不要說這些詩詞玩意兒了。越來越快捷與方便的app,就越容不下這樣的慢節奏。當語音和視頻逐漸替代了文字,你稍一沉思想想韻腳的工夫,可能群里就已經轉到另一個話題,翻了篇了、跟不上趟了。可是好東西就是好東西,總有那麼一些幽寂的角落,來承載和流轉這樣的「詩意」。
05
清明天氣醉游郎。鶯兒狂。燕兒狂。翠蓋紅纓,道上往來忙。記得相逢垂柳下,雕玉珮,縷金裳。
春光還是舊春光。桃花香。李花香。淺白深紅,一一斗新妝。惆悵惜花人不見,歌一闋,淚千行。
——[宋]秦觀《江城子·清明天氣醉游郎》
- 清明:此處作「清澈明朗」解,並不特指清明節。(元稹)「去時樓上清明夜,月照樓前繚亂花。」前期查找素材的時候,因為包含清明兩字就先收進來了。但是因為喜歡這首詞的一些句子,而且寫的也是春天,就又留下了。
春光還是舊春光:每年的清明節,從大自然的角度,一切如舊,也未有什麼新意可言。可是隨著人的境遇和心情的不同,他所感受的景色和情緒卻又是截然不同的。
而同樣的自然景觀,在不同的人群之中,也有著完全不同的觀感。比如疫情結束之後,一群悶了許久的男女們暢遊郊野,就算是再普通的尋常景緻,也會有种放飛自我的舒暢吧。而在一個詩興大發的詞人眼裡,與在一個立志觀察自然的博物學家的眼裡,即使是同一棵樹、同一朵花、同一片葉子,因為觀察視角和意趣的不同,其所感應到的東西,也會大大不同吧。
蘇堤 衛星地圖全貌
蘇堤 局部
南嶺植物園 梨花
06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宋]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
- 蘇堤,舊稱蘇公堤。一條貫穿西湖南北風景區的林蔭大堤。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淤泥構築並歷經後世演變而形成的。自南而北的六座石橋(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在那時就已經有了。相應景點有「蘇堤春曉」和「六橋煙柳」。
- 梨花風:第十七番花信風。梨花風后不久即是清明。花信風,即應花期而來的風。[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說》:「始梅花,終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風。根據農曆節氣,從小寒到穀雨,共八氣,一百二十日。每氣十五天,一氣又分三候,每五天一候,八氣共二十四候,每候應一種花。
順序依次為: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候山礬;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櫻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驚蟄: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薔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
穀雨: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
「花燃山色里」
07
洒洒沾巾雨,披披側帽風。花燃山色里,柳卧水聲中。
石馬立當道,紙鳶鳴半空。墦間人散後,烏鳥正西東。
——[宋]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 墦[fán]:墳墓。《博雅》:「墦埌,冢也。」
- 沾巾雨、側帽風與燃山花、卧水柳共同構成了清明時節的自然景緻,而石馬、紙鳶、墦間與烏鳥又同時刻畫了「死亡」的意境。
我們民族的文化中,對待死亡的話題,總是有種諱莫如深的忌憚,至少沒有那種泰然處之的輕鬆感。我們有莊子《逍遙遊》那麼宏大的想像力,也有老子「道可道,非常道」那般幽深的哲思,可是我們好像自古以來就是畏懼死亡的。或許這也能夠用來解釋現實世界中的諸多社會問題吧。
08
風風雨雨梨花,窄索簾櫳,巧小窗紗。甚情緒燈前,客懷枕畔,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鬢髮,五十年春夢繁華。驀見人家,楊柳分煙,扶上檐牙。
——[元]喬吉《折桂令·客窗清明》
喜歡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
無論是窗雨梨花的小景,還是楊柳暮煙的生意,都給人一種易於捕捉的「畫面感」。
作者雖然年屆五十、兩鬢白髮,卻依然是遊子在外的孤獨與落寞。每逢佳節僧思親,而清明與鄉愁和故土的心靈感應不但牽連著人世,更是穿越了時空。
「野田荒冢只生愁」
09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宋]黃庭堅《清明》
- 人乞祭余驕妾婦:《孟子》中的一則寓言,說齊國有一人每天出外向掃墓者乞討祭祀後留下的酒飯。回家後卻向妻妾誇耀是別人請自己吃飯。
原文為: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 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 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 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
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
- 士甘焚死不公侯:春秋典故,指介子推寧願被燒死也不願出仕做官的故事。晉獻公時,晉國宮廷因爭奪王位發生「驪姬之亂」,公子重耳為避禍端而遠走他鄉,很多國家怕惹上禍端因此不敢收留。重耳自幼生活在宮中,雖然飢餓,卻咽不下野菜。當時隨從逃亡的隊伍里有一侍從名叫介子推,見狀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成肉湯給公子食用,並謊稱是麻雀湯。公子吃完之後還連誇好吃。之後重耳了解真相之後才後悔不已,同時又大為感動。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國奪取了王位,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這時候,他開始封賞那些當年追隨自己逃亡的功臣們,而介子推聞迅之後卻帶著老母親逃到了山林里藏了起來。晉文公找不著他,於是下令放火燒山,試圖逼他出來做官。沒想到介子推也是個軸人,寧願被火燒死也不願下山。晉文公聽聞後很是後悔,於是下令將這一天家家戶戶都不許生火,只能吃冷的食物,來紀念介子推,是為「寒食節」。當然,這並非寒食節的真正來源,但卻可能是流傳最為廣泛的一個版本。
兩句詩分別用典兩處,翻譯過來意思是:「有的人窮到要靠乞討祭品的地步還要拿來向妻子炫耀,有的人則寧願被火燒死也不願出山做官。」兩者相比,可見人與人的志向,真的是天南地北,差異分明啊。接著話鋒一轉,說那又怎樣呢,最後不還是都化為同樣的一杯黃土了嗎?看似消極的一種人生態度,其實是對於現實生活的一種不滿與諷刺。反過來理解就是,就算都是一樣的人生,可是仍然還是可以有不同的活法的呀!至於怎樣的活法,那就因人而異,看各人的不同志向了吧。
10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迴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唐]白居易《清明夜》
在詩詞賞析中,一遇到節日就說是「遊子思鄉」,一碰見隱居就說是「心系廟堂」。很不喜歡這樣牽強附會的過度解讀。如果真是那樣的話,可能詩人恐怕連提筆的興緻都沒有了吧。很多情況下,詩人作詩,無非就是一時一地的觸景生情、瞬間的興緻罷了。而我更關注的,就是詩詞中關於描寫的句子,無論是自然景物,還是寫人抒情,詩詞中有太多這樣細膩而又生動的詞句。我們的古詩詞,是一座永遠不會凋零的文學寶藏。
11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宋]高翥《清明日對酒》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喜歡這樣的對照。清明祭掃夜歸,墳墓再次成為狐狸的家園,而人們返回到家裡,又是一副生活的尋常景象。多麼生動的描寫。每逢入夜,荒野自然成為野生動物們的歸宿,而家才是人們的最終歸所。不是含笑九泉,而是有酒當醉。有了這樣的思考,對於人生的態度,自然會有很大的不同吧。
虎紋長翅尺蛾
12
清娥畫扇中,春樹鬱金紅。出犯繁花露,歸穿弱柳風。
馬驕偏避幰,雞駭乍開籠。柘彈何人發,黃鸝隔故宮。
——[唐]溫庭筠《清明日》
幰[xiǎn]:帳幃。
柘[zhè]: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樹皮灰褐色,有長刺,葉子卵形,頭狀花序,果實球形。此處指小孩子玩彈弓打野鳥。
上闕景,下闕人,共同構織了一幅清明時節的春日景象。
'清娥畫扇'句,一般的解釋為「清晨的飛蛾」或「清雅的飛蛾」,我是不太同意這種解釋的。
我們都知道,絕大部分的飛蛾都是一種夜行性昆蟲,一般都是黃昏的時候才開始活動的,而清晨是幾乎看不到飛蛾活動的跡象的。且不說清晨不太能見到飛蛾,就是蝴蝶也是很少的,就算是有,也是看起來頗為笨拙的。為什麼呢?首先,因為清晨溫度偏低,而且晨露打濕了翅膀,所以這個時候的蝴蝶,就算醒來了,首先應該也是在晾曬翅膀,飛舞的姿態應該也是遲緩而笨拙的,而不會有那種「清娥畫扇」的翩舞靈動的場景的。
而結合上下文「出犯」和「歸穿」兩句,「出犯繁花露」意指清晨出門,「歸穿弱柳風」指黃昏暮歸(一般都是太陽下山前後會有明顯的起風現象),晨出暮歸,這是在外玩了一天哪。因此上兩句「清娥畫扇」和「春樹鬱金」應該所指的是這一天下來在大自然中暢玩時最為印象深刻的兩種景色和意象。而「清娥畫扇」所指的應該就是「清明節這一天,群蛾曼舞,猶如在畫扇中一般美妙」的景象,而具體的時間,應該是日已高升至黃昏的這一段時間,也不可能是晚上,因為晚上一切的色彩都黯淡了下來,不會出現畫扇般明徹的意境。
另外「清娥畫扇」也不會只有一隻兩隻的飛蛾,而是成群飛舞的飛蛾才能營造出這樣的視覺效果,也就是說剛好清明這幾天對應著這種飛蛾的成蟲羽化時間,因此才會出現這種「清娥畫扇」的效果。
至於飛蛾的顏色,要麼是清雅素凈的「清」,要麼是其他如蝴蝶般多彩絢爛的顏色。在這裡前者「清雅素凈」是不太可能的。一般來說,夜行性的飛蛾的翅膀才會比較素凈灰暗,因為它們要逃避夜間捕食者的捕食才會進化出這樣的顏色;而對於在白天活躍的飛蛾來說,它的翅膀的顏色應該是跟蝴蝶一樣五彩鮮明的,也就是乍一看去像是蝴蝶,其實是只飛蛾。
那麼有什麼樣的飛蛾是在白天活動而且又看起來是很漂亮的種類呢?
根據我個人的野外觀察經驗,很可能是一種「尺蛾」來的。顏色橙黃間黑,飛行姿態極似蝴蝶,羽化時間也是剛好在四月上旬的這段時間,而且它們又頗喜歡在山野林間翩翩起舞,那個畫面,伴著蟲鳴,絕配這首詞中「清娥畫扇」的意境。
「柘彈何人發,黃鸝隔故宮」句,意思是小孩子拿彈弓打鳥,驚著的黃鸝鳥跑到了隔壁的院子去了。這裡的「故宮」,不是我們今天說的故宮,也不是宮殿的舊址或皇城,而是指小孩打鳥和鳥剛飛離的那進院子。秦始皇以前,一般闊氣一點的房子都可以稱作「宮」的,並沒有後來那種嚴格的特指。因此在唐宋詩詞中,應該還是可以比較隨意一些的。
科幻電影《西部世界》女主Dolores,每一天都在同一個情境中醒來
13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明]高啟《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同是清明節,比起上一首詞的清新歡暢,這裡則呈現了一副截然不同的意象,就像是科幻片里現代人每一次醒來都發現自己穿越在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同一天的固定情境里,而這特定的一天,清明應該是最佳的選擇。
元末戰亂剛止,帶著「滿身的血淚與塵埃」,在九死一生中,雖然回到了故鄉,還是止不住地陣陣悲哀襲來。雨打梨花,寒食已過,前去祭祖掃墓的年輕人卻寥寥無幾。戰爭吞噬了無數年輕的生命,戰場上已如世界末日,故鄉也因此了無生意,變得破敗蕭條了。不知需要多久,才能從這種戰爭的傷痛中恢復呢?
14
萬點猩紅將吐萼,嫣然迥出凡塵。移來古寺種朱門。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細干柔條才數尺,千尋起自微因。綠雲蔽日樹輪囷。成陰結子後,記取種花人。
——[清]顧太清《臨江仙·清明前一日種海棠》
這首詞描寫海棠。
一株剛剛在清明前幾日從古寺移栽過來的海棠幼苗,海棠花含苞待放,現在就已經具有脫凡出塵的美了,更不要說明年的這個時候,它將呈現出來一幅何等的春景了。
下闕是展望這棵海棠若干年後綠樹成蔭的想像,等到了那個時候,可不要忘了我這個當年的栽花人啊。表達了詞人春植新綠的欣喜之情。
杜若
15
今日清明節,園林勝事偏。
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
杜草開三徑,文章憶二賢。
幾時能命駕,對酒落花前。
——[唐]賈島《清明日園林寄友人》
杜草:杜若。植物杜若花期是在7~9月,與清明日期不太符合。此處應不是特指杜若花草,而是一種喻指。在《楚辭》中,杜若常用來形容「擁有美好品德的君子」;結合下文「文章憶二賢」句,此意甚合。
清明時節,與友小聚。晴風柳絮,新火廚煙,一副暖風和暢的春日景象。對酒吟詩,想到自己的際遇,不免有些失落和無奈。什麼時候才能再次(意氣風發地)相聚暢飲呢?
16
清明時節雨聲嘩。潮擁渡頭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戀天涯。
燕簾鶯戶,雲窗霧閣,酒醒啼鴉。折得一枝楊柳,歸來插向誰家。
——[宋]張炎《朝中措·清明時節》
這是一個雨中的清明。潮水上漲漫過了渡口的沙灘,路過的梨花則冷冷地看著我,彷彿在責怪我這個時候不思鄉愁,卻留戀在異鄉的山水花草中,假裝一副燕啼鶯舞、閑適和美的樣子。酒醒之後只有幾聲寥落的鴉啼。回去的途中折了一枝楊柳,卻驀然發現,這眼前一幅美好的大千世界,卻沒一戶是自己的家啊。
古時漂泊異鄉的遊子,雖然不同於如今我們異鄉拼搏的打工者們,但是漂泊的感覺卻都是大同小異的。有的時候,一個地方待的時間長了,一切都慢慢變得習慣了,甚至回到老家僅僅過了幾天就想逃要回北上廣了。可是漂泊的日子,無論再怎樣愜意與舒適,一旦到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那些特定的日子,心中那份如浮萍般無依無靠、沒著沒落的漂泊之感,就會深深襲來。
17
清明節,雨晴天,得意正當年。馬驕泥軟錦連乾,香袖半籠鞭。
花色融,人竟賞,儘是綉鞍朱鞅。日斜無計更留連,歸路草和煙。
——[唐]薛昭蘊《喜遷鶯·清明節》
舉子游春,又是一番別緻的清明景象。雨晴泥軟,半袖籠鞭,絲毫沒有降低遊人的半點興緻。遊人竟賞花叢之下,腦海中突然跳出來的畫面,竟然是幾年前某公園的桃花林里那番熱鬧喧囂的情景。這般人比花多的景觀,看過一次,便不想再看。或許也是人生際遇的不同吧。
18
一郡官閑唯副使,一年冷節是清明。
春來春去何時盡,閑恨閑愁觸處生。
漆燕黃鸝誇舌健,柳花榆莢斗身輕。
脫衣換得商山酒,笑把離騷獨自傾。.
——[宋]王禹偁《清明日獨酌》
這是一個挺「閑」的清明。
燕鸝斗舌、榆柳舞風,一副晚春閑適的畫面。脫衣換酒,笑吟離騷,也算是一份難得的興緻。而這般的此情此景,都因為自己這個被貶成副使的閑官所致,苦中作樂的心情,或許只有酒後清醒的時候才能深切體味吧。
19
街頭女兒雙髻鴉,隨蜂趁蝶學夭邪。
東風也作清明節,開遍來禽一樹花。
——[宋]陳與義《清明二絕·其一》
來禽:即沙果。也稱花紅、林檎、文林果。果味甘美,能招眾禽,故名。
這是一副少女游春的清明景緻。花季雨季的少女們,打扮得花枝招展,跟隨著花叢中的蜂蝶起舞,做出種種天真嬌嬈的姿態。好像風兒也過這清明節呢,它一如少女精心裝扮般地吹開了林檎的一樹繁花。
可是詩人沒有想到的是,明年的此時,風兒會像往常一樣「開遍來禽」,而春遊的少女們依然會精心裝扮。花還是那些花兒,可是女孩們卻已經換了一批。賞花春遊的花季少女們,她們只開一季。年年是花季,年年不同人。等到了下一個季節,將是輪到那些剛剛步入花季的少女們花枝招展地隨花綻放了。
20
朝作輕寒暮作陰,愁中不覺已春深。
落花有淚因風雨,啼鳥無情自古今。
故國江山徒夢寐,中華人物又銷沉。
龍蛇四海歸無所,寒食年年愴客心。
——[清]屈大均《壬戌清明作》
清明時節,作為一個遺民詩人,觸景生情,感懷故國,情有可原。可是觀照現實,深感無望,只能化成滿腔的幽憤和悲愴了。
懷著故國幽思的人過清明,不就好比是心心念著前女友的情侶過七夕嗎?都好過不了哪去。要我說,這是糾結症和拖延症的併發症又犯了。
21
拆桐花爛熳,乍疏雨、洗清明。正艷杏燒林,緗桃綉野,芳景如屏。傾城,盡尋勝去,驟雕鞍紺幰出郊坰。風暖繁弦脆管,萬家競奏新聲。
盈盈,鬥草踏青。人艷冶,遞逢迎。向路旁往往,遺簪墮珥,珠翠縱橫。歡情,對佳麗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傾。拚卻明朝永日,畫堂一枕春酲。
——[宋]柳永《木蘭花慢·拆桐花爛熳》
雨後清明,春綠花明。傾城尋春,一副盛景。踏青遊人,絡繹不絕。欲醉還休,縱情應景。
曾經年少的我,是多麼羨慕這樣的一番熱鬧春景啊!可是如今面對這樣的情景,恨不得繞路而行。晴暖和美的周末市政公園,風箏廣場的大草坪上,每每都在上演類似的情景,可是在這種人世的歡愉中,有的人卻極欲逃離這樣的喧囂。人與人的隔閡,來自不同的際遇。這種無形的邊界,當你孤身一人穿梭交錯於另一群人時,就會顯得分外分明。這樣的詩歌與意境,將由誰來書寫呢?
22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明]王磐《清江引·清明日出遊》
這首詞描寫了清明節的一系列傳統習俗和活動:禁火、掃墓、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等。
23
時霎清明,載花不過西園路。嫩陰綠樹。正是春留處。
燕子重來,往事東流去。征衫貯。舊寒一縷。淚濕風簾絮。
——[宋]吳文英《點絳唇·時霎清明》
點絳唇:詞牌名,出自[南北朝]江淹《詠美人春遊詩》之「明珠點絳唇」句。雙調,四十一字,仄韻。上片四句三仄韻,下片五句四仄韻。
西園:詞人在蘇州與情人寓居處的一個園子,也是當年分別的地方。
「嫩陰」兩句寫西園春景,景色雖美,怎奈伊人已去,寧願憑空追憶,也不想觸景生情,徒增煩惱。燕子每年返回,而往事只能追憶。整理衣物,突然發現了一些舊物,不禁潸然淚下。
觸景生情,想來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吧。誰還沒有一點傷疤未愈的情傷呢。可是儘管刻意避開了那些具象客觀的「景緻」,也總逃不過冷不丁地跳將出來的某箇舊物,那種情感的衝擊,除了無奈和感傷,又能如何呢?
24
暖日宜乘轎,春風堪信馬。恰寒食有二百處鞦韆架。對人嬌杏花,撲人飛柳花,迎人笑桃花。來往畫船邊,招颭青旗掛。
——[元]白樸《慶東原·暖日宜乘轎》
暖日乘轎,春風信馬。清明時節的另一番景象,不是直接寫人,而是寫出行的交通工具,寫突然到處可見的鞦韆,寫杏花飛柳,寫畫船颭旗,從許多側面間接描寫了清明的節目氛圍。以前的印象中,只有過年才有這般明確的節日氛圍的,沒有想到,古人過清明的時候,也會這般營造節日氛圍呢。可能是如今清明節的諸多傳統項目都不在了吧,所以除了小長假出遊之外,可能對於這個節日也就沒有什麼特別的印象了。
25
田家復近臣,行樂不違親。
霽日園林好,清明煙火新。
以文常會友,唯德自成鄰。
池照窗陰晚,杯香藥味春。
檐前花覆地,竹外鳥窺人。
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隱淪。
——[唐]祖詠《清明宴司勛劉郎中別業》
這首詞很是對應現代人的某種生活形態。清明小長假,找一處幽靜別院,好友幾人相聚,打打麻將、遊戲喝酒,或者吟詩作對,也很有過節的意趣啊。池照窗陰,林鳥窺人,人與自然也是和諧相處的一幅畫面。何必到遠處去刻意尋找什麼桃花源呢?這樣的地方就足以成為一個臨時的桃花源了啊。所以,這個清明,我們要去農家樂耍了嗎?哈哈。
26
深深庭院清明過。桃李初紅破。柳絲搭在玉闌干。簾外瀟瀟微雨、做輕寒。
晚晴台榭增明媚。已拚花前醉。更闌人靜月侵廊。獨自行來行去、好思量。
——[宋]蘇軾《虞美人》
深深庭院,微雨輕寒。夜闌月靜,孤人未眠。喜歡這首詞所描寫的清明之夜的一幅靜景。
27
細腰宮外清明雨。雲陽台上煙如縷。雲雨暗巫山。流人殊未還。
阿誰知此意。解遣雙壺至。不是白頭新。周郎舊可人。
——[宋]黃庭堅《菩薩蠻·細腰宮外清明雨》
春遊遇雨,如何是好?是覺得壞了一天的興緻,還是會覺得別有新意呢?獨自一人出遊的心情,與攜家帶口時的意境,又有很大的不同吧?正在倉皇淋雨的時候,會不期而至地突然伸過一來雨傘嗎?躲雨的間歇,TA會心靈感應般地帶著雨具前來尋你嗎?還是僅僅看了一眼窗外,「哇,雨還在下,我還是再去睡一會兒吧」?
緣份這東西,應該也是一個「勢利眼」吧。好像只有那些更加熱愛生活的人,才能入得了她的法眼呢。
28
杏花零落清明雨。捲簾雙燕來還去。枕上玉芙蓉。暖香堆錦紅。
翠翹金鈿雀。蟬鬢慵梳掠。心事一春閑。黛眉顰遠山。
——[宋]蔡伸《菩薩蠻》
閨房裡的清明,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杏花零落燕來去,不能出門,心思卻也不在這精緻的閨房之內,而是隨著一副閑愁,心不在焉地頻頻望向遠處的青山。
思念的人啊,你也在思念著我嗎?
29
風微簾幕清明近,花落春殘。尊酒留歡,添盡羅衣怯夜寒。
愁顏恰似燒殘燭,珠淚闌干。也欲高拌,爭奈相逢情萬般。
——[五代]馮延巳《採桑子·風微簾幕清明近》
花落春殘愁顏燭,尊酒留歡爭逢情。
這首詞的文人的氣息很濃,我不是太懂。隨意組合了一個意境。風雨落花殘,添衣仍怯寒,愁顏燭淚闌,欲逢情萬般?
可是如果獨自相處久了的話,就算遇到第二個春天,又怎麼會有「情萬般」的熱烈呢?
TA一定會遲疑,或者退卻的吧?
那些見著人就拉著聊天說話的人,不是真正的孤獨,而只是不甘寂寞吧。
真正內心孤獨的人,就算心裡有萬般歡喜,也是不會輕易開口的,有的甚至已經不悲不喜、完全佛系了呢。還有的人,對於撲面而來的某種愛意,則會故意做出一副「醜惡的嘴臉」,他寧願被誤解,也不要有人愛。他極度渴望真正的愛,卻又極力拒絕一切的可能。
那個人,好像他跟我很熟。
30
相傍清明晴便慳。閉門空自惜花殘。海棠半坼難禁雨,燕子初歸不耐寒。
金鴨冷,錦鵷閑。銀釭空照小屏山。翠羅袖薄東風峭,獨倚西樓第幾闌。
——[宋]周密《鷓鴣天》
慳[qiān]:吝嗇、缺乏。此處意指清明多雨少晴的天氣。
半坼[chè]:半裂、半開。此處意指春花半開的狀態。
銀釭[gāng]:銀色燈盞。
鵷[yuān]:古代傳說中類似鳳凰的一種瑞鳥。此處意指精緻之物。
為什麼說春來大地,萬物復甦,可是春天又是極易感傷的一季節呢?
我從「海棠半坼難禁雨,燕子初歸不耐寒」這兩句詩中得到了想要的答案。
新生的事物,雖然帶著對於季節的先天感應,可是它們通常又是容易夭折的。比如含苞待放的植物突然遭遇一場倒春的寒流,或者一群剛剛羽化的蝴蝶恰巧碰上了連綿的風雨,它們興高采烈地來到世間,剛剛要齊心合唱讚美塵世的美好,卻遭遇了這個冷酷世界無情的拒絕。它不免開始有些遲疑,是不是時間計算有誤沒掐準點?還是自己太過著急而亂了心智?祖祖輩輩留傳下來的經驗和教誨難道還有錯嗎?
它不禁覺得有些倉皇和無助。剛剛想要轉身往回退縮,可是身後身旁的同伴們一股腦兒、爭先恐後地競相綻放、回歸,而不遠處的人們,也開始對著自己指指點點,好像是頗為開心讚美的神情。它這時候才強裝鎮定、穩了穩心神,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開再說,然後裝出一副胸有成竹、十分自信的模樣。
就這樣,在一個個倉促而美麗的誤會中,春天如期到來了。
這樣一想,雖然有點滑稽,但是也蠻好玩咧。
31
雨濕清明香火殘。碧溪橋外燕泥寒。日長獨自倚闌干。
脫籜修篁初散綠,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與誰看。
——[宋]朱敦儒《浣溪沙·雨濕清明香火殘》
加送一首。「江南春好與誰看」,疫情啥時才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