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善惡盤根錯節的《誤殺》, 真正被誤殺的遠不止一人

電影快訊 1468℃

《誤殺》是由陳思誠監製、柯汶利執導,肖央、譚卓、陳冲領銜主演的犯罪劇情片。

故事發生在有些「架空」意味的泰國,男主李維傑是個不算移民的移民。

成家後守著妻子阿玉和兩個女兒過著清貧拮据但又知足常樂的日子。他們目睹著這個小鎮上的法制混亂,權力濫用,正義缺失,敢怒不敢言。

直到一個意外打破了這個家原本的平靜,讓這個四口之家,陷入了巨大的命運困境。這是一出「好戲」,亦是一場博弈,更是一曲謳歌父母之愛,渺小又偉大的悲歌。

是非善惡盤根錯節的《誤殺》, 真正被誤殺的遠不止一人 - 陸劇吧

該片改編翻拍自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在原故事基礎上做了許多富有成效的加法,如人性的掙扎、社會縮影……

近幾年貼著「國產、翻拍、犯罪」標籤的電影屢見不鮮,賣相看著都不錯,但到最後,沒有誰真能博得一個叫好叫座的結果。

《誤殺》算是突破了這層無形「界限」,它在節奏、敘事、音效、剪輯、演技等方面都做到了很優秀的程度。

情節上在借用原作「2號聽經,3號看電影」的蒙太奇作案邏輯精髓基礎上,融合了更多國人熟悉的元素,如泰拳,親情,政治,性侵。

將兩個家庭,從工作,處事,貧富差距,以國人的角度,戲劇性地拉扯到最大。

影片聚焦情與法、善與惡的灰色地帶,在人人擁有話語權、人人都是自媒體的當下,引發全民思考:究竟誰在被殺?你又誤殺了誰?

是非善惡盤根錯節的《誤殺》, 真正被誤殺的遠不止一人 - 陸劇吧

01我沒什麼本事,但我要保護好我的家人

《誤殺》之所以引人入勝,與肖央演繹的李維傑,這一角色的完成度是離不開的。

印象中的肖央,是《唐人街探案1》中飛揚跋扈、油光滿面的警察泰坤;《情聖》中壓抑許久突然釋放油的高級白領兼花痴肖瀚……

總之,一想到他,就會很自然的跟喜劇、幽默聯繫到一起。而《誤殺》中的肖央可謂一舉打破了他在觀眾心目中的固化形象。

是非善惡盤根錯節的《誤殺》, 真正被誤殺的遠不止一人 - 陸劇吧

李維傑的臉上不乏在異國他鄉摸爬滾打的滄桑,但從未放棄對他人的善意,以及對正義的爭取。

在面對家人時,女兒平平想參加昂貴的夏令營,他嘴上說著不行,事後還是簽下了那張同意書。

但他永遠不會想到的是,這個夏令營竟是所有噩夢的開始。夏令營里出現的懺悔之鐘,也暗示了李維傑一家因為誤殺,背負上了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

在夏令營,平平結識了高官子弟素察。素察是個叛逆不羈的富二代,這次他挑戰了法律與道德的底線,迷奸了平平,還錄下了視頻,威脅她。

按說平常人家遇到這種事,應該求助更強大的父親。但李維傑和萬千男人一樣,有著大同小異的「中年危機」,尤其是女兒與自己的日漸疏離。

因此,在平平遭到傷害時,李維傑沒有敏銳感知到事情的嚴重性,平平也沒有直接向父親吐露困境。

兩個力量單薄的女人引發的誤殺,由此拉開帷幕。

此時,正在出差的李維傑才察覺出了家裡的不尋常,只可惜,為時已晚。

李維傑說,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少,回到家你就關上房門,我很迷茫也很苦惱。

作為一個父親我竟然不知怎麼和女兒溝通,我多希望你像小時候一樣依賴我,沒想到最後是通過這樣一件事找回信任和依靠,希望這件事能讓你真正長大,不再懼怕生活里的任何經歷,爸爸愛你。

聽上去多麼無奈,可現實中,這種中國式父女關係並不少見。

大家都是第一次做父親,第一次做女兒。在隔閡面前,誰都不知道該怎麼打破,也沒有人主動嘗試打破困局。直到不可收拾,才暗自感嘆,事情究竟是從哪一刻開始變壞的。

其實撫養孩子,遠不止表面安樂那麼簡單。

作為家長,把愛單向傳遞給孩子或深藏心底的同時,也要多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作為子女,在埋怨父母不懂自己的同時,也要反思自己是否真的懂父母,有沒有試著真正敞開心扉去溝通。

影片中,當生活最後的防線被挑戰,李維傑心底的「猛獸」被喚醒。

他沒怎麼讀過書,但他的內心世界並不狹隘。為了保護妻兒,他借用電影蒙太奇中的手法跟警察上演了一出瞞天過海的戲碼。

但他還是說,

我是個沒有什麼本事的男人,也沒能力讓你們好過一點,唯一能做的只有:擋在你們前面。

可一個人究竟要多有本事才算有本事?

片中素察的父母算不算有本事?可他們在片末哭著求一個答案時,相信也意識到,名利地位在兒子的生命面前是如此不值一提。

李維傑雖然在社會地位上顯得平庸,但他在家庭面前展現出來的,是一種父愛如山式的條件反射形象。他已經超越了社會地位的局限,他不是沒有本事,只是被誤殺了。

他被素察的罪行誤殺,被父女之間的隔閡誤殺,被對家庭的愧疚誤殺,更被現實的無奈誤殺。

02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獸

譚卓飾演的母親阿玉,少言寡語,不爭不求。

當她終於等到警察上門,無助的她就彷彿手中的沙一點點流逝滑落。那空洞的眼神,很好地詮釋了一個底層母親的艱難苦痛。

但為母則剛,當阿玉與拉韞衝突時,這種極致的苦痛轉而變成母性的爆發,她瞪目欲裂地說出了影片中最經典的台詞,

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獸。

是的,素察是被他們誤殺,但阿玉跟平平又何嘗不是受害者。

平平的純真跟善良在被玷污的那一刻起,就被誤殺了。

阿玉作為母親,女兒遭的罪,何嘗不也是在她心口插刀子。為了女兒,她克服內心的軟弱跟恐懼,這也意味著過去的自己被誤殺了。

劇中另一個母性代表則是拉韞,這個角色有著天然人性使然的複雜。

她是當地警察局局長,丈夫是市長候選人,整個家庭權力遮天。但他們也犯了一個很多家庭都會犯的錯誤,父親疏於對孩子的管教,慈母多敗兒。

父母愛子,天經地義。可一旦寵愛變成了溺愛,這種愛也就隨之畸形了。這是一種失去理智,影響孩子身心健康的愛。

長此以往,孩子會以自我為中心,只追求自我感知的滿足,極少考慮他人感受,缺乏責任感;會不珍惜物品,浪費金錢;缺乏自理和思考的能力;做事懶散無紀律。

素察就是典型的被溺愛的孩子,他的死與其說是別人誤殺,倒不如說是被溺愛誤殺。

但作為母親,拉韞也是個可憐的角色。

一方面,作為掌握公權力的一方,她有身處高位的覺悟。即使是出於保住職位的考量,她也要時刻注意言行,以防授人以柄。

但兒子的安危,讓她漸漸變得癲狂,母性與理智交織成網,讓她撕裂。

另一方面,面對阿玉和李維傑兩股不同的力量,她既要拿出作為警察應有的理性與敏銳,又要拿出作為母親的情感爆裂。

個中權衡,終究是讓她失去了應該掌握的度。

最後她被革職,徹底失去兒子,又何嘗不是一場徹頭徹尾的誤殺。但她不會意識到,這一切的源頭,竟來自她自己。

03烏合之眾

《誤殺》雖然是一部翻拍的電影,但它最重要的改變在於,核心表達的主題有所不同。

「Sheep Without a Sheep(沒有牧羊人的羊群)」是《誤殺》取的英文片名。這是《神經》中對於烏合之眾的一個描述。

陳思誠說,

這是我最初跟編劇聊的時候,我覺得特別想講的。

集體無意識在整個人類的歷史進程中出現過很多次,給一些國家和民族造成了悲劇。這種東西來自哪兒?

人們不知不覺被裹挾到一種力量當中,出於各種各樣慾望的驅使,變成了其中一份子。

所以我們不斷去強化這個東西,它最後演變成了暴力,變成整體失控的事件。這是原版里所沒有的。

而這裡的羊,按照希區柯克的話來說,是個「麥格芬」,即羊並不存在,但它卻是故事發展的重要線索。

頌叔在影片中說,

羊只要能好好吃草,才不會管是誰在薅他們身上的毛呢。

片中,牧羊人就像是警察,羊則是普通百姓。只要百姓好好活著,才不管當權者是誰。但如果有一天,牧羊人成了屠夫,羊群也會奮起反抗。這對應到影片中就是百姓奮起引起暴亂。

《誤殺》借一起案件折射出正義缺失,當權者欺壓百姓,導致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的社會現狀。同時也就無政府主義的暴力行為,對公眾敲響了警鐘。

這場誤殺,遠遠不止素察的死那麼簡單,這背後是兩個家庭的消亡,更是暴亂中無辜百姓的消亡。

最後李維傑自首,暴亂終於結束,這也象徵著牧羊人和羊是共生關係,二者缺一不可。集體無意識與專行獨裁都不能單獨存在。

04不管是捧殺還是棒殺,都是誤殺

影片節奏很快,但卻用了大量的慢鏡頭,特別是大雨里開館的高潮戲,幾乎全程慢鏡頭,進一步放大了濃郁的戲劇張力。

所有角色匯聚在這個看似寬闊實則狹小的空間里,焦慮、跋扈、憤怒、恐懼、悲愴等無數心緒都混雜在濕潤的空氣中,配合高曝光度的灰暗畫面和循序漸進的音樂渲染,眾生百態輪番出現,情緒敘事一氣呵成。

《誤殺》中是非對錯盤根錯節,它不像原版那樣點到為止,而是選擇對善惡對錯進一步探討。

這是一部深度探究社會議題的電影。從未成年人犯罪、反殺,到不可言說的命題:當執法者瀆職,法律是否還可以相信?在這場衝突中處於下風的普通百姓,又該如何自保?

這些都是橫在影片主角頭上的問題,也是電影給予觀眾的思考。

那麼,片中被誤殺的難道只有素察一個人嗎?聯繫到這個信息爆炸的現實世界,有沒有類似之處?

如當下社會中總有躲在鍵盤背後攻擊他人的鍵盤俠,他們拋棄自我、成為一個緊密團體的一份子時,不僅拋開了個人利益,也拋開了個人責任。

類似的現象還有很多,我們長這麼大,或許一直在被別人誤殺著,可能也在不知不覺中誤殺別人。

當年阮玲玉留下『人言可畏』四個字就離開了人世,但每個人真的能為自己的一言一行負責嗎?

不管棒殺還是捧殺,都是誤殺。片中被誤殺的是所有人,而我們能做的,是別再「誤殺」他人。

標籤: 電影快訊